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banner1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报告

从数字政府到智能政府:大模型重塑城市智理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5-04-11
访问量: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国数字政府建设正式步入智能化发展的全新阶段。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数字政府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从理念到实践的范式变革。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承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新定义政务服务效率、城市治理精度以及政府协同效能,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新,更推动着政府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升级。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赋能潜力。在政务服务的咨询问答、政策解读、流程引导等关键场景中,大模型技术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率先布局,纷纷出台政务大模型应用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大模型技术在政务领域的落地生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百度、科大讯飞、阿里云、商汤科技等超过56家大模型厂商已部署政务相关大模型,应用场景广泛覆盖政务问答、智能办公、智能写作、城市治理、城市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

一是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转变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多依赖于预置流程和固定模板,在灵活性和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大模型应用通过智能导办、智能辅助受理等创新功能,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大幅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多类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处理,显著缩短业务办理周期。同时,借助智能服务数字人、智能问答等交互方式,为民众提供7×24小时不间断在线服务,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以东莞12345热线为例,其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接、派、办、督、考、评”全流程后,咨询类直接解答率提升至99.4%,建议类工单解决时长从7.2天减至1.3天,提速幅度高达81.9%,极大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和民众满意度。

二是赋能城市治理精准化智能化

在城市治理领域,政务大模型能够助力构建更为智能的综合管理、数据分析研判、市民热线等平台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政务大模型能够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智能分类与高效流转,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全面分析,捕捉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同时快速生成科学有效的处置建议,显著提升政府治理的预见性与主动性。此外,在基层治理方面,政务大模型同样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精细化与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例如,深圳龙岗区利用多模态大模型与超23万路视频监控资源相结合,实现“一句话找人/找视频”功能,累计帮助市民找回走失人员300余次,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了社会公众安全感。

三是提升政府协同办公效能

传统政府协同办公模式受限于信息流通不畅、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而大模型能够对文档、材料等知识库进行快速学习,深入理解并精准总结提炼关键信息。通过对提问信息的智能分析与推理,高效整合已有信息,赋能“办文”“办事”“办会”等核心办公场景。在处理固定格式规则的文件、合同等工作时,大模型优势尤为明显。例如,威海市部署的智慧公文系统,充分运用大模型技术,具备公文智能续写、智能生成、智能审核、智能排版等十余项功能。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有效提升文稿撰写效率达40%以上,大幅缩短了文件处理周期,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

政务大模型引领政府实现从传统数字化向全面数智化的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应用的实践探索,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当前,如何推动由算力、算法、数据、平台等支撑的人工智能系统和政府决策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成为各级各地政府与大模型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算力层面。截至2024年9月,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达246 EFLOPS,位居全球第二,但区域间算力规模不均衡、智算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制约了政务大模型的深化应用以及各地政府数智化转型的全面推进。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优化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加快构建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通过算力补贴、算力券等市场化手段,促进算力资源的共享与高效流通。同时,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建设、运营算力中心的新模式,在算力需求旺盛地区布局高性能算力中心,并强化异构算力适配与调度技术,确保算力供给与政务大模型开发、优化需求精准匹配,为政府数智化转型筑牢算力根基。

数据层面。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政府数据资源在全国数据资源总量中占比超四分之三,是一座亟待挖掘的“数据富矿”。然而,当前政府数据的开放利用程度较低,大量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如何高效地挖掘、治理与应用这些数据,已成为数字政府建设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一方面,建议全面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工作,制定数据分级分类规则,对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模态数据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实现数据的智能化识别与标准化处理,为政务大模型训练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建议大力加强政务数据处理与标注能力建设。制定数据标注规范,探索利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并行计算等技术,提升大规模政务数据的处理效率。

多元化应用层面。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在政府行业的应用渗透率达到65%,仅次于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政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趋势越发明显。为进一步推动政务大模型在政府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建议全面梳理政府各类业务场景的流程与工作标准,深入挖掘场景需求,聚焦重点场景与关键痛点,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微服务架构等技术手段,将政务大模型无缝嵌入各类政务系统,实现重点业务的智能化升级。同时,持续探索智能体、检索增强生成等前沿技术,提升政务大模型的学习能力与泛化能力,加速业务流程再造与服务模式创新。此外,建议建立应用案例库与实践项目集,带动全国范围内政府部门的广泛应用,并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与模式,共同推动政府数智化转型向纵深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不断扩展,大模型将引领智能政府新生态,为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标志着中国数字政府建设迈入智能化新纪元。


文章来源:数字经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