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Center
banner1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报告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理论框架和现实问题(中国银行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18
访问量: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向生产要素演进。由于具备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不同的特征,数据要素融入经济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不断释放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生产力变革和产业生产率提升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挥数据要素效能,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当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但在数据的产权界定、开放共享、信息安全、数字基建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报告提出,数据要素成为生产要素,主要基于两方面条件


一方面,数字技术不断进步为数据要素释放价值提供了生成、流通和利用的前提基础。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资料,而算法和算力则是生产力,数据和算力、算法结合构成了创造价值的完整链条。


另一方面,生产过程中数据要素能够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生产要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能使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数字经济时代,海量数据实时产生和流通加速经济系统演变,需求端消费趋势向碎片化、个性化升级,供给端加快数字化转型。数据搜集、处理、使用创造的巨大价值,带来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数据要素不仅与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实现生产过程,也能够显著提升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2.报告提出,从基本特征来看,数据要素具有三方面特性


一是非稀缺性。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资源总是稀缺的。数据要素的非稀缺性意味着数据在共享过程中会伴随数据传播链条的延伸而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储存允许的前提下能够实现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倍增效应。


二是非损耗性。数据在传播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衰减或损耗现象,因此打破了有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边际收益随着数据要素的增加而增加。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信息数据,谁将在数字经济时代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三是非排他性。数据可以无限复制给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任何主体对数据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的利益,意味着数据要素在多主体同时共享和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边际成本。


3.报告提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各个环节难点诸多。

标准化阶段:数据要素流通于交通、保险、医疗、金融等各行业,行业间差异导致从形成到采集的过程中基础数据的类型和作用区别明显。

产权界定阶段:只有界定清晰数据的归属,才能进一步明确数据其他权利的主体和边界,否则使用权的让渡、交易权的行使、收益权的实现将存在矛盾。

使用阶段:主要难点在于数据要素定价难度较高和流通环境亟需完善。


二是数据治理仍需完善。

隐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随着数据价值的充分显现,资本的逐利本性为大数据技术不断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提供持续动力,使海量的个人数据、企业数据在互联网中迅速地传播和共享。

跨境数据流动面临多元化规则挑战。各国纷纷从最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和数据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安全、隐私保护、产业能力等多元因素的复杂影响下制定数据跨境流动治理规则。

各主体间“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尽管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产生的速度快、体量大,但大部分数据都被少数经济主体控制,无法被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4.报告给出了四条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首先,围绕数据要素完善顶层设计。其次,保障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最后,全面深化数据要素融合应用。

二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体系逐步完善。

三是保障数据要素各环节安全。鼓励前沿技术攻关,有效支撑数据流通和交易。

四是推动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效率提升。持续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等法律法规体系。


5.报告全文


以下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理论框架和现实问题全文


文章来源:智慧城市行业动态